(即晚大米) 味甘、苦,氣平、微寒。無毒。水田堪蒔,霜降才收。谷大多芒,米粘曰粳。有赤白兩種(赤者江右多蒔)。入心肺二經(jīng)。拯病煎湯,惟白最勝。充飧為飯,過熟則佳。益氣填補(bǔ)中焦,止泄平和五臟。合熟雞頭(芡實熟者)
煮粥,明目強(qiáng)志益精。傷寒方中,亦多加入。各有取義,未嘗一拘。少陰證,桃花湯每加,取甘以補(bǔ)正氣也。竹葉石膏湯頻用,取甘以益不足焉。白虎湯入手太陰,亦同甘草用者,取甘以緩之,使不速于下爾。
又陳廩米味兼咸、酸。即粳米貯倉廩年深,致性緩調(diào)脾胃效捷。易消化頻止泄痢,多滋潤意解渴煩胃進(jìn)食。若蒸作飯和醋,能封腫毒立差。研汁下咽,去卒心痛。惟忌馬肉同食,恐發(fā)痼疾難瘳。炊寒食飯敷,滅瘢痕,搗泥爛才妙;煮炒米湯飲,潤喉燥,去火毒良方火毒去盡才煮,不爾則反助燥渴。)
米秧蒔高田,早秋便可收割。谷長無刺,米小不粘。色赤白亦有兩般,憑炊煮任充正用。溫中健脈,益衛(wèi)養(yǎng)榮。仍長肌膚,尤調(diào)臟腑。稻米亦小,味甘氣溫。收近重陽,舂甚潔白。若粘滯者曰糯,不沾滯者曰杭。商賈貿(mào)錢,竟謂粘米。煮飴誠妙,釀酒彌佳。充不宜,戀膈難化;栉迮K令人貪睡,動正氣致人發(fā)風(fēng)。
但霍亂吐逆不休,用清水研服即止。稻穩(wěn)(即秕芒也)治蠱毒作脹,稻稈療黃膽如金。并用煎膿,莫惜時啜。
稻稈灰治跌損,淋汁沃痛漸蘇。杵頭細(xì)糠,堪治能送食飲過喉,斯亦舂搗義爾。
糠秕勿用筑枕,枕則令人損明(謨)按∶東坡云∶稻者, 谷通名。羅氏亦曰∶在谷通謂之稻。故今人號 為早稻,號粳為晚稻!墩撜Z》曰∶食夫稻,是亦指粳而謂。何獨《本經(jīng)》款中直指稻為糯米,與前諸說大相戾焉?
或者云∶糯與粳有粘不粘之異,故書通名以標(biāo)之,未必得其意也。
味甘。帶皮氣寒,去皮氣熱。諸處皆種,四氣俱全。蓋秋種冬長,春秀夏實故也。北地霜雪多而毒少,南方霜雪少而毒多。北麥面可以常餐,南麥面只堪暫用。(一說∶北地南方地卑,麥?zhǔn)軡裰兀髅娑嗍硠t中其毒。)造飲饌者,通淋利小便,除熱解煩渴。浮漬為 ,消宿食除膨。作面誠佳,充餐不厭。助五臟增益氣力,濃腸胃滑白肌膚。性熱未免動風(fēng),蘿卜汁服可解。(善解面毒故也。)和山梔子醋搗,裹傷折處甚良。
寒食面滅瘢痕,飛羅面消涎沫。
麩皮醋炒, 湯火瘡赤爛,散血止痛;蒸餅(即熟饅頭去皮水漬。)打糊,調(diào)上焦藥為丸,下咽即化。麥奴(系苗上黑霉先枯者,名小麥奴。)卻天行熱毒,麥穩(wěn)(即莖葉。)去酒疸目黃。并用煎膿,濾湯頻服。大麥米粒長又濃,因此得名;味甘咸氣平微寒,故堪久食。仗蜜為使,入除熱。實腸胃,補(bǔ)虛劣,壯血脈,悅顏容。合沒食子針砂,染皓須發(fā)變黑。大麥面無燥熱,(較小麥面尤勝。)平胃解渴殊功;大麥 味咸溫,化食消痰尤效。(今醫(yī)多用此。)孕婦勿食,恐墮胎元。虛者少煎,防消腎水。
(謨)按∶麥者,接絕續(xù)荒之谷也。方夏之初,舊谷已絕,新谷未登,民于斯時,正乃乏食,二麥先熟,接續(xù)無憂。故《春秋》于他谷不書,至無麥無禾則書之?梢娛ト擞谖骞戎校辔┲佧溑c禾也。非因民命所系,安足以動筆耶?
味甘,氣平、寒。無毒。一名烏麥,秋種冬收。曝烈日預(yù)令口開,舂熟米堪蒸飯食。亦可磨面,任意充餐。益氣力,續(xù)精神,煉滓穢,(一年沉滯,積任腸胃,食此乃消。)實腸胃。與丹石人食,解除燥毒。和豬羊肉食,脫落須眉。久食尤當(dāng)忌之,動風(fēng)令人眩暈。葉作茹壓飯,利耳目下氣亦良;梗燒灰淋湯,洗牛馬除瘡最效。丹家多采,用煮粉霜。
新則味咸,陳則味苦。氣平、微寒。無毒。在處俱種,北地尤多。日舂為糧,呼曰小米。丹溪云屬水與土,因而用養(yǎng)腎調(diào)脾。須分新陳,才索效驗。新粟米養(yǎng)腎氣不虧,去脾熱常益中脘;陳粟米止泄痢分滲,卻胃熱大解渴消。舂為粉,理氣劣食停,仍止嘔逆;蒸作糗中熱渴,更實大腸。泔主霍亂轉(zhuǎn)筋,頓飲數(shù)升立愈。臭泔除煩渴驅(qū)熱,酸泔洗瘡疥殺蟲。糯粟收摘略遲,經(jīng)栽秫米即此。解寒熱,利腸胃,殺疥毒,療漆瘡。煮粥炊飯最粘,搗餳造酒極妙。但動風(fēng)壅氣,切不宜食多。
又種黍米甘溫,蘆苗似粟非粟。由大暑布種,故以黍僉名。釀酒搗餳,亦同糯粟。肺病宜食,(孫思邈云∶肺家谷也。)
益氣補(bǔ)中。食多昏五臟貪眠,食久緩筋骨絕脈。小兒食足難健步,貓犬食腳忽偏斜。倘資充餐,務(wù)防所忌。相類青粱白粱黃粱。味俱甘微溫,粒比粟頗大。夏食清爽,因名曰粱。古稱膏粱之家,亦緣食美而養(yǎng)濃也。但損地力收少,以致種者罕稀。調(diào)胃和脾,力倍諸谷。青白略次,惟與黍相同。北人名烏,南人名。但農(nóng)家不甚珍此,惟略種以備荒年。為飯不粘,亦益脾胃。
(謨)按∶天生五谷,俱能養(yǎng)人。其甚益胃補(bǔ)脾,無過粳與粟也。日資食用,誠寄死生。
蓋因得天地中和之氣最多,與造化生育之功相等。非比他物,可以名言。故今南人食粳為常,北人食粟不缺。雖云地方種蒔相宜,實亦本諸此也。
味甘,氣平。無毒。一名御米,處處有之。人家園亭,多栽 飾;ㄩ_紅白色二種,子結(jié)千百粒一罌。又名米囊,細(xì)如葶藶。凡入藥劑,亦有奇功。妨動氣膀胱,切不宜多用。主胸膈稠痰凝滯噎塞,致食反回;治丹石藥服過多發(fā)揚,令食不下。并和竹瀝煮粥,日旋調(diào)理自安。殼泡去凈膜筋,蜜醋隨宜拌炒。其性多澀,甚固大腸。久瀉捷方,虛嗽要藥。(粟殼一兩,烏梅肉三錢,研末,以桑白皮煎湯,調(diào)服效。)倘濕熱瀉痢,須禁服莫加。誤用劫除,殺人如劍。
并性寒。無毒。各出產(chǎn)不同,但遇兇年,可充糧食。 米水田棱子產(chǎn),久食不饑湖泊茭草生,古稱美饌。
野狼尾子米,似麥粒略小。蓬草子米,如粳米甚粘。
稗子米味脆,氣辛。東墻米輕身健步。河西人誤曰∶貸我東墻,償爾田糧。
正此是也。
味甘,氣平。無毒。原產(chǎn)泰山平澤,今則處處有之。黑白種殊,惟取黑者入藥;大小顆異,須求小粒煎湯。(緊小者為雄豆,入藥方效。)惡龍膽五參,(草龍膽、入?yún)、沙牡。?a class="channel_keylink" href="/pharm/2009/20090113053205_92736.shtml" target="_blank">前胡、烏喙、杏仁、牡蠣。)和桑柴灰汁煮,下水立效。合飯搗,箍癰疽消腫,婦人陰戶腫,亦可納之;煎水飲,殺鬼疰止疼,腳膝筋攣疼,勿吝服也。炒研豆屑,湯調(diào)下咽。消食免膨,驅(qū)熱除痹。
又炒黑煙未斷,乘熱投淋酒中。(即古方豆淋酒,一名紫酒。
抽搐。以水漬生芽 ,大豆黃卷立名。去濕痹筋骨攣疼,散蒸熟合曬,江右每制賣極多。味淡無鹽,入藥方驗。雖理瘴氣,專治頭疼;助梔子,除虛煩懊 。
足冷痛甚,浸醇酒可嘗。血痢疼多,同薤白煮服。仍安胎孕,女科當(dāng)知。豆腐性寒,亦動正氣。食多積聚,蘿卜能消。(善解豆腐豆曲可代米糧,乃豆炒和大棗肉同搗;豆黃亦治濕痹,制黃末合煉豬膏為丸。
豆醬拌壅氣咽喉窒塞難醫(yī)。
(謨)按∶豆性和平。炒食則熱,煮食則寒。牛食之溫,馬食之涼。一體之中,而有數(shù)等之效。且為食饌,尤著多名。用治病邪,亦稱要劑。又雜牛肉同煮,能試瘟毒有無。無毒豆煮鮮黃,有毒豆變黯黑。免致中害,誠益世人。但搜補(bǔ)脾養(yǎng)胃之功,概未有一言爾。古嘗以菽名之,是亦伯叔之義,謂較諸谷亞之之辭。
味辛、甘、酸,氣溫而平。陰中之陽。無毒。地土各處俱種,胭脂赤者為良。驢食腳輕,人食腳重。外科稱要劑,香港腳為捷方。散癰腫,末調(diào)雞子清箍;下水氣,末入通草湯服。小兒急黃爛瘡,取汁洗之,不過三度;大人酒醉燥熱,煎汁飲下,只消一甌。和桑白皮煎,治濕痹延手足脹大;同活鯉魚煮,療香港腳入臍腹突高。但專利水逐津,久服令人枯燥。
赤豆粉解油衣沾綴,赤豆葉止小便數(shù)頻。腐婢花名,因氣腐臭,雖稱卑賤,解酒誠良。共葛酒多不醉。又種綠豆,粒小而圓。味甘皮寒肉平,能行十二經(jīng)絡(luò)。煎湯解酒毒,煩熱兼除;作粉敷腫癰,丹毒且壓。益氣力,潤皮肉,濃腸胃,養(yǎng)精神。五臟能和,常食不忌。筑枕夜臥,明目疏風(fēng)。
花采曝收藏,解酲湯亦用。
白豆色白,氣味平咸。因走腎經(jīng),故云腎谷。(孫思邈曰∶此腎家谷,腎病宜食。)殺鬼氣益腎,暖腸胃調(diào)中。
葉下氣,和五臟尤靈,嫩作蔬,生啖之益妙。豌豆即蠶豆別號,益中而榮衛(wèi)兼調(diào)。
作醬彌佳,發(fā)氣須記。
刀豆長有尺許,亦堪入醬用之。 仍有筋豆、蛾眉豆、虎爪豆、羊眼豆、豇豆,只可供茶,別無他用。
味甘,氣微溫。無毒。園圃俱種,苗蔓引長。開花紫白兩般,結(jié)實黑白二種。實藏莢內(nèi),秋老采收。白者扁豆名,黑者鵲豆喚。惟白入藥,下氣和中;魜y吐逆能除,河肫酒(曝干研末,米飲調(diào)服。)
葉敷蛇蟲咬傷,(和醋搗爛,敷咬處。)
味甘。生則氣寒,炒則氣熱。無毒。在處俱有,夏種秋收。行風(fēng)氣并頭面浮風(fēng),治虛勞及身體客熱,滑腸胃通便閉結(jié);利血脈潤發(fā)枯焦。勿久食之,抽人肌肉。生者嚼爛,堪敷頭瘡。葉搗和漿沐頭,亦能去頭風(fēng)潤發(fā)。麻油性冷,食物資調(diào)。經(jīng)宿必熬熟為佳,生食恐動氣反害。入藥拯病,惟益外科。治一切惡瘍,下三焦熱毒。推子胞催產(chǎn),搽疥癬殺蟲。煎滾沸醇酒攙嘗,取微汁散除背癰。外腫合雞蛋芒硝攪服,(油一合,雞蛋二枚,芒硝一兩,共攪勻服之。)致大瀉攻下熱毒內(nèi)疽。蜒入耳中,枕煎餅自出。發(fā)成癥痛,飲滿碗吐安。大便枯燥難通,吹入谷道即潤。(用人含油滿口,以鵝管插谷道內(nèi),吹進(jìn)腸中,糞潤自通矣。)小兒閉脹,此法極佳。陳者熬膏,生肌長肉。煎炒少食,與火無殊。脾病及齒病患,全忌切
(一名巨勝) 味甘,氣平。無毒。原出胡地大宛,張騫始得種歸。粒大而肥,與麻相類。因在胡產(chǎn),故名胡麻。八谷之中,惟此大勝。又名巨勝,美之之辭。此說所傅,本于陶注。世謂夫婦同種,生而茂熟倍收。上黨(屬北直隸)效園,并多種蒔。莖葉嫩可為菜,麻乃作英。中藏黑者良,白者劣。詩云∶松下飯胡麻,即此是也。仙經(jīng)甚重,茯苓相宜。蒸熟堪補(bǔ)虛羸,且耐饑渴寒暑。填腦髓,堅筋骨,益氣力,長肌膚。明目輕身,延年不老。生者嚼涂瘡腫,禿發(fā)敷亦重生。小兒頭瘡及浸淫惡瘡立效,婦人陰腫并金瘡疔腫殊功;鹱茽延,亦堪敷愈。榨油可食,滑腸下胞甚良;采花陰干,漬汁搜面極軟。苗葉“收采,又名青 ”。曾載方書,亦資拯治。主五臟邪氣,而風(fēng)寒濕痹兼驅(qū);益一身元陽,其肌肉髓腦俱補(bǔ)。泡水沐頭發(fā)常潤,煎湯灌病牛即蘇。
(謨)按∶胡麻,一名巨勝。《本經(jīng)》只此附載,陶注亦已釋明。后因仙方,有服餌胡麻、巨勝二法,小有差殊,以致諸家辯論不一。有曰∶莖圓者,為胡麻;莖方者,名巨勝。有曰∶作解八棱而色紫黑者,名胡麻;兩頭尖銳、作角七棱而色純赤者,名巨勝,味兼澀酸。有曰∶胡麻別名藤 ,巨勝別名狗虱。雖然一物,而種之有二者。固亦有之,如天雄、附子之類,形狀異,主治差,載諸《本經(jīng)》,名亦各列,醫(yī)采入藥,不得不分。是則雖附二名,且同一治。形色不等,亦物之常。種類認(rèn)真,便可采用。何必細(xì)辯,孰為巨勝,孰為胡麻。索驥按圖,有何益爾?
味甘,氣平。無毒。鄉(xiāng)落俱有,平地沿栽。根實花莖,依時收采。各有用度,并無麻骨可作炬心,麻皮堪績布疋。m.52667788.cn/jianyan/麻子入藥,修制宜精。始用帛包浸沸湯,待冷檢出;井內(nèi),隔水勿沾。務(wù)過一宵,方取曝日。候干燥置平地面,壓重板揩凈殼皮。擇起細(xì)仁,隨宜索效;驍v粳米煮粥,或佐血藥為丸。經(jīng)入陽明大腸及足太陰脾臟。惡茯苓一大腸風(fēng)熱,結(jié)澀便難。止消渴而小水能行,破積血而血脈可腹。胎逆橫生易順,產(chǎn)后余疾總除。和菖蒲鬼臼為丸,吞服即見鬼魅。(要見鬼者,用各等分,杵,丸彈大。每朝向日服一丸,滿百日即見鬼魅。)合豆子頭發(fā)著井,祝敕能辟瘟魔。
(除夜四更,取麻子、豆子各二七粒,家人頭發(fā)少許,著頭發(fā)滋潤。久服肥健,不老仙。重壓取油,亦能油物。麻花味苦性熱,堪調(diào)經(jīng)水不通。驅(qū)惡風(fēng)黑色遍身,散諸風(fēng)瘙癢難抵。麻根煮服,更通石淋。除難產(chǎn)帶下崩中,逐 折撾打瘀血。
麻葉搗汁,又殺蛔蟲。或被蝎傷,敷之即效。麻沸湯專主虛熱,漬麻汁善解渴消。
味甘,氣平。無毒。六月六日,制造方宜。曝干仍積月深,入藥須炒黃色。助人之真氣,走陽明胃經(jīng)。下氣調(diào)中,止瀉開胃;龋奘。破癥結(jié),逐積痰。療婦人胎動不安,治小兒胸腹堅滿。酒曲系者藥合造,味辛而性氣大溫。落胎兼下鬼胎,下氣并驅(qū)冷氣。酒痰尤劫,宿食竟消。六畜誤食米多,脹滿欲死;急研煎汁灌下,即解回生。麩曲性涼,消食亦用。紅曲色赤,滑血須知。
(謨)按∶六月六日造神曲者,謂諸神集會此日故也。所用藥料,各肖神名。當(dāng)此之日造成,才可以名神曲。倘或過此,匪但無靈,抑不得以神名也。其方用白曲一百斤,以象白虎;蒼耳草自然汁三升,以象勾陳;野蓼自然汁四升,以象騰蛇;青蒿自然汁三升以象青龍;杏仁去皮尖四升,以象玄武;赤小豆煮軟熟,去皮三升,以象朱雀。一如造曲法式,造備曬干,收貯待用。今這之賣家,只蓼面為之,既不依方,又不按日,何得以取效乎?醫(yī)者見其不真,每以酒曲代用,亦失原造之意矣。
味苦、甘、辛,氣大熱。有毒。釀匪一等,糯米、粟米、秫米、黍米,并可釀造。名亦多般。(醇酒、清酒、白酒、黃酒、臘八酒、清明酒、綠豆酒、羔兒酒,如此多名,不能盡述。)惟糯米面曲者為良,能引經(jīng)行藥勢最捷。因走諸經(jīng)不止,稱與附子同功。葉辛甘苦相殊,治上中下分用。辛者能散,通行一身之表,直至極高頂頭;甘者能緩居中;苦者能下;淡則竟利小便而速下也。少飲有節(jié),養(yǎng)脾扶肝。駐顏色,榮肌膚,通血脈,濃腸胃。御霧露瘴氣,敵風(fēng)雪寒威。諸惡立驅(qū),百邪竟辟。消悉遣興,揚意宣言。雖然佳醞常稱,猶有狂藥別號。若恣飲助火,則亂性損身。爛胃腐腸,蒸筋潰髓。傷神減壽,為害匪輕。倘入藥共釀,凡主治又異。姜酒療厥逆客忤,紫酒(即豆淋酒)理螈偏風(fēng)。蔥豉酒解煩熱而散風(fēng)寒,桑椹酒益五臟以明耳目。狗肉汁釀酒日飲,大補(bǔ)元陽;葡萄肉浸酒時嘗,甚消痰癖。牛膝干地黃酒更妙,漸滋陰衰;枸杞仙靈脾酒尤佳,專扶陽痿。
又等社酒,亦有小能。
指納嬰兒口中,可令速語;口含噴屋四壁,堪逐蚊蠅。糟 跌傷,行瘀止痛。亦驅(qū)蛇毒,仍合凍瘡。
(謨)按∶大寒凝海,惟酒不冰。因性熱多,獨異群物。丹溪亦曰∶酒乃濕中發(fā)熱,近于相火,醉后顫栗。即此可知,正所謂惡寒非寒,明是熱證然也。性卻喜升,氣必隨輔,痰壅上膈,溺澀下焦,肺受賊邪,金體大燥,寒涼恣飲,熱郁于中,肺氣得之,尤大傷耗。其始也病淺,或嘔吐,或自汗,或瘡疥,或鼻 ,或瀉痢,或心脾痛,尚可散而出也。其久也病深,或為消渴,為內(nèi)疽,為肺痿,為痔漏,為鼓脹,為黃膽,為失明,為哮喘,為勞嗽,為吐衄,為癲癇,為難治之病。倘非具眼,未易處治,可不謹(jǐn)乎!
(一名苦酒) 味酸、甘,氣溫。無毒。造有數(shù)種,因著諸名。(米醋、麥醋、面醋、桃醋、葡萄大棗 諸雜果醋及糟糠等醋。會意者,俱極酸烈。)入藥沽米醋佳,(余者不入藥。)
取效得年久妙。散水氣,殺邪毒,消癰腫,斂咽瘡。驅(qū)胃脘氣疼并堅積癥塊氣疼;攙劑吞服,治產(chǎn)后血暈及傷損金瘡血暈。淬氣熏蒸,(用石 紅,澆醋淬之。)漬黃 皮含之,口瘡可愈;煮香附子丸服,郁痛能除。煎大黃,劫 癖如神;摩南星,敷瘤腫立效。又調(diào)雄黃細(xì)末,蜂蠆蛇嚙可涂。牛馬疫侵, 之即愈。切忌蛤肉同食,造飲饌者須知。惟入肝經(jīng),宜為引使。不利男子,專益女人。
(謨)按∶丹溪曰∶醋味酸甘,調(diào)和魚肉菜蔬,盡可適口。但致疾以漸,人所不知。蓋酸收也,甘m.52667788.cn/job/滯也。茍遠(yuǎn)而不用,亦卻疾一端。然食多齒軟者,因水生木,水氣弱,木氣盛,故如是爾。齒屬腎水,酸助肝木,安得不然?
味咸、酸,氣冷利。無毒。所造弗一,其用亦殊。魚肉造者,呼為醢,充庖廚妙;豆面造者,名曰醬,入藥劑靈。勿取新鮮,惟尚陳久。殺諸蟲蛇蝎蜂毒立效,解百藥菜蔬菌毒殊功。疥癬略涂,瘙癢如劫。圣人謂∶不得其醫(yī)不食。意欲五味調(diào)和,五臟悅受,斯亦安樂之一端也。榆仁醬味甚辛,食下通便,除心腹惡氣。蕪荑醬氣略臭,食多落發(fā),發(fā)小兒無辜。
味甘、苦,氣微溫。無毒。稠粘如粥,故名飴糖。系糯或粟熬成,入脾能補(bǔ)虛乏。因色紫類琥珀,方中又謂膠飴。干枯名餳,不入湯藥。和脾潤肺,止渴消痰。建中湯內(nèi)用之,蓋亦取其甘緩。治喉 魚骨,療誤吞錢環(huán)。中滿莫加,嘔吐切忌。小兒多食,損齒生蟲。丹溪書內(nèi)曾云,大發(fā)濕中之熱。
味甘、酸,氣微溫。無毒。所造之法, 仙(江西寧王。)備云。節(jié)擇清明,熟炊粟飯。乘熱投磁缸內(nèi),冷水浸五六朝。味漸酸而生白花,色類漿故名漿水;蚩釤岙(dāng)茶飲下,或薄暮作粥啜之。醒睡除煩,消食止渴。調(diào)和臟腑,滑白肌膚;魜y立建神功,瀉痢即臻速效。水醬(冬成冰者)至冷,孕婦忌嘗。
經(jīng)論書籍: | 《經(jīng)絡(luò)全書》 | 《四圣心源》 | 《內(nèi)經(jīng)評文》 | 《靈樞懸解》 | 《素問懸解》 | 更多>> |
傷寒金匱: | 《傷寒說意》 | 《傷寒心法要訣》 | 《傷寒懸解》 | 《傷寒尋源》 | 《傷寒醫(yī)訣串解》 | 更多>> |
診治書籍: | 《脈訣刊誤》 | 《脈訣乳! | 《脈理求真》 | 《脈確》 | 《脈象統(tǒng)類》 | 更多>> |
本草書籍: | 《本草崇原》 | 《本草從新》 | 《本草撮要》 | 《本草分經(jīng)》 | 《本草綱目》 | 更多>> |
方言書籍: | 《洪氏集驗方》 | 《華佗神方》 | 《回生集》 | 《本草分經(jīng)》 | 《急救便方》 | 更多>> |
內(nèi)科書籍: | 《中國醫(yī)籍考》 | 《中風(fēng)論》 | 《重訂靈蘭要覽》 | 《重訂廣溫?zé)嵴摗?/a> | 《止園醫(yī)話》 | 更多>> |
婦科書籍: | 《產(chǎn)寶》 | 《產(chǎn)鑒》 | 《婦科秘方》 | 《婦科秘書》 | 《婦科問答》 | 更多>> |
兒科書籍: | 《保嬰撮要》 | 《保幼新編》 | 《慈幼便覽》 | 《慈幼新書》 | 《達(dá)生編》 | 更多>> |
外科書籍: | 《金瘡秘傳禁方》 | 《救傷秘旨》 | 《立齋外科發(fā)揮》 | 《傷科補(bǔ)要》 | 《傷科大成》 | 更多>> |
五官書籍: | 《白喉全生集》 | 《白喉條辨》 | 《包氏喉證家寶》 | 《喉科秘訣》 | 《喉科指掌》 | 更多>> |
針灸書籍: | 《針經(jīng)指南》 | 《針灸大全》 | 《針灸甲乙經(jīng)》 | 《針灸聚英》 | 《針灸神書》 | 更多>> |
醫(yī)論書籍: | 《思考中醫(yī)》 | 《四圣懸樞》 | 《塘醫(yī)話》 | 《推求師意》 | 《外經(jīng)微言》 | 更多>> |
醫(yī)案書籍: | 《馬培之醫(yī)案》 | 《奇癥匯》 | 《三家醫(yī)案合刻》 | 《邵蘭蓀醫(yī)案》 | 《孫文垣醫(yī)案》 | 更多>> |
綜合書籍: | 《急救廣生集》 | 《景岳全書》 | 《明醫(yī)雜著》 | 《明醫(yī)指掌》 | 《儒門事親》 | 更多>> |
養(yǎng)生書籍: | 《食療方》 | 《壽世傳真》 | 《壽世青編》 | 《心醫(yī)集》 | 《服食導(dǎo)餌》 | 更多>> |
其它書籍: | 《本草問答》 | 《瘋門全書》 | 《厘正按摩要術(shù)》 | 《醫(yī)暇卮言》 | 《圓運動的古中醫(yī)學(xué)》 | 更多>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