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站首頁
醫(yī)師
藥師
護士
衛(wèi)生資格
高級職稱
住院醫(yī)師
畜牧獸醫(yī)
醫(yī)學考研
醫(yī)學論文
醫(yī)學會議
考試寶典
網校
論壇
招聘
最新更新
網站地圖
中醫(yī)理論中醫(yī)臨床診治中醫(yī)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(yī)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
您現在的位置: 醫(yī)學全在線 > 中醫(yī)理論 > 中醫(yī)書籍 > 正文:第一節(jié) 下丘腦和垂體疾病
    

病理學:第一節(jié) 下丘腦和垂體疾病

下丘腦和垂體在解剖與功能上有密切關系。下丘腦與神經垂體實際為一個解剖、功能單位。下丘腦的視上核和室旁核神經細胞的軸突,經漏斗進入神經垂體的神經部(即垂體后葉),該神經細胞合成加壓素(即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 hormone,ADH)及催產素(oxytocin,OT),其分…

下丘腦和垂體在解剖與功能上有密切關系。下丘腦與神經垂體實際為一個解剖、功能單位。下丘腦的視上核和室旁核神經細胞的軸突,經漏斗進入神經垂體的神經部(即垂體后葉),該神經細胞合成加壓素(即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,ADH)及催產素(oxytocin,OT),其分泌顆粒沿軸突運送到神經部,然后釋放。下丘腦結節(jié)漏斗核等處的神經細胞,合成多種釋放激素及抑制激素,其分泌顆粒在漏斗處釋放入血,調節(jié)腺垂體功能。腺垂體包括遠側部(即垂體前葉)、中間部及結節(jié)部。垂體前葉在HE染色切片中可見三種細胞:嗜酸性細胞、嗜堿性細胞及嫌色細胞。電鏡下,在細胞的胞漿中均可見有或多或少,不同大小的分泌顆粒,用免疫細胞化學方法可將前葉的細胞進一步分為:①促生長素細胞,分泌生長素(GH);②催乳素細胞,分泌催乳素(PRL)。以上兩種細胞多嗜酸性;③促甲狀腺素細胞,分泌促甲狀腺素(TSH);④促性激素細胞,分泌促卵泡素(FSH)及促黃體素(LH);⑤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,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(ACTH)及促脂解激素(LPH)。第3、4、5種細胞多嗜堿性。大約有一半的嫌色細胞有稀少的分泌顆粒,另一半不見分泌顆粒,無內分泌功能。中間部及結節(jié)部也有一些含分泌顆粒的細胞,其功能尚不太清楚。

一、下丘腦及垂體后葉疾病

下丘腦-垂體后葉軸任何部位發(fā)生功能性或器質性病變時,不論其病因及病變性質如何,都會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及內分泌功能異常,致使一種或數種激素的分泌過多或減少,臨床上表現為各種綜合征,例如尿崩癥、性早熟癥、肥胖性生殖無能綜合征等。

(一)尿崩癥

尿崩癥(diabetes insipidus)由于ADH缺乏,使腎遠曲小管對水分再吸收功能顯著降低,因而表現為多尿(一晝夜可排尿5~20L)、尿比重顯著低下(多在1.001~1.005)及由于大量水分喪失而出現的煩渴和多飲。其病因多為下丘腦-垂體后葉軸的腫瘤、外傷及感染引起的腦炎或腦膜炎;少數病因不明,找不出器質性病變。另外還有一種腎性尿崩癥,是腎小管對ADH缺乏反應能力所致。

(二)性早熟癥

性早熟癥(precocious puberty)表現為女孩6~8歲、男孩8~10歲前出現性發(fā)育,病因為腦腫瘤、腦積水或遺傳異常,使下丘腦過早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。

(三)肥胖性生殖無能綜合征

肥胖性生殖無能綜合征(dystrophia adiposogenitalis)表現為生殖器官、生殖腺體發(fā)育不全,無生殖能力,第二性征差,明顯肥胖,常并發(fā)智能及精神上的缺陷。病因多為顱咽管瘤、垂體嫌色細胞瘤、神經膠質瘤及腦膜炎等引起的丘腦破壞,進而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障礙及肥胖。

二、垂體前葉功能亢進

垂體前葉病變引起的功能亢進絕大多數見于前葉良性腫瘤即腺瘤。該腺瘤一般過多地分泌某一種激素,出現該激素功能亢進癥狀,偶爾同時分泌二種激素,如GH及PRL。腫瘤周圍的正常細胞因受壓而萎縮,分泌激素減少,臨床表現為功能低下。

(一)垂體性巨人癥及肢端肥大癥

垂體生長激素細胞腺瘤分泌過多的生長激素,使生長激素介質增多,促進DNA、RNA及蛋白的合成,在青春期以前即骨骺未閉合時,引起垂體性巨人癥(pituitary gigantism);在青春期后骨骺已閉合時,則引起肢端肥大癥(acromegaly)。垂體性巨人癥表現為骨骼、肌肉、內臟器官及其他組織的過度生長,致使身材異常高大,內臟器官也按比例增大,但生殖器官如睪丸、卵巢等發(fā)育不全,女性病人常無月經,有的并發(fā)糖尿病。肢端肥大癥發(fā)病呈隱匿性,就診時病程常已有數年至10年之久,表現為頭顱骨增厚,下頜骨、眶上嵴及顴骨弓增大突出,鼻、唇、舌由于軟組織增生而增厚變大,皮膚粗糙增厚,呈現特有面容;四肢肢端骨、軟骨及軟組織增生使手足寬而粗厚,手指及足趾粗鈍,內臟器官亦肥大。約有半數患者伴有其他內分泌功能障礙,如高胰島素血癥、糖耐量減低、或性功能減退。

(二)催乳素過高血癥

催乳素過高血癥(hyperprolactinemia)一部份是由于垂體催乳激素細胞瘤所致,另一部份是下丘腦的病變或雌激素多巴胺能阻斷劑等藥物所引起,臨床表現為溢乳-閉經綜合征(galactorrhea-amenorrhea syndrome),女性患者有閉經、不育及溢乳,男性患者有性功能降低,少數亦可溢乳。

(三)垂體性Cushing綜合征

垂體性Cushing綜合征主要由ACTH細胞腺瘤所引起,少數由于下丘腦異常分泌過多的皮質激素釋放因子(corticotropine releasing factor,CRF)所致。由于ACTH分泌過多,使兩側腎上腺皮質增生,分泌過多的糖皮質激素,詳見第四節(jié)。

三、垂體前葉功能低下

垂體前葉功能低下多由于腺垂體嚴重破壞所致,少數由于下丘腦遭腫瘤破壞,使各種釋放激素的分泌減少所引起。垂體前葉功能低下多數表現為全部激素的分泌低下,少數只表現為某一種激素的分泌低下。相對常見的綜合征有:

(一)Sheehan綜合征

Sheehan綜合征是分娩后垂體壞死,使垂體前葉激素全部分泌減少的一種臨床表現。多由于分娩時大出血或休克引起。妊娠期垂體增生肥大,壓迫自身的血管,血流供應相對不足,因此對任何原因引起的局部血液灌注降低十分敏感,易發(fā)生梗死(圖15-1)。當壞死面積超過垂體前葉的60%,可出現輕度功能障礙,超過90%時出現功能衰竭。典型病例在分娩后2~3周出現乳腺急驟退縮,乳汁分泌停止,以后出現生殖器官萎縮、閉經,再過一段時間出現甲狀腺功能低下及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,皮膚色素脫失,陰毛、腋毛、眉毛脫落,進而表現為全身萎縮與老化。

圖15-1 Sheenan綜合征之垂體

圖示垂體前葉壞死

(二)Simond綜合征

Simond綜合征也是垂體前葉全部激素分泌障礙的一種綜合征,呈慢性經過,病程可達30~40年,以出現惡病質和過早衰老為特征。各種激素分泌低下出現的早晚不同,大體按以下順序出現:GH、FSH/LH、TSH、ACTH、PRL。Simond綜合征的病因多為無功能性垂體腺瘤,此外也可以是炎癥、循環(huán)障礙等引起垂體大面積壞死所致。其他內分泌器官在形態(tài)上將先后出現腺體萎縮、間質纖維組織增生及淋m.52667788.cn巴細胞浸潤。

(三)垂體性侏儒癥

垂體性侏儒癥(pituitary drawfism)是在青春前期的兒童垂體前葉發(fā)育障礙或各種病因破壞垂體,引起GH分泌低下所致。表現為骨骼發(fā)育障礙,身材矮小,身體各部比例保持兒童期狀態(tài)。皮膚及顏面出現老人狀皺紋,智力發(fā)育正常。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性腺、甲狀腺及腎上腺發(fā)育障礙。

四、垂體腫瘤

(一)垂體腺瘤

垂體腺瘤是垂體前葉腺細胞形成的良性腫瘤,占顱內腫瘤10%~15%,臨床有特殊表現:①功能性垂體腺瘤分泌過多的某種激素,表現為有關功能亢進,但晚期可由于腫瘤過大壓迫血管,引起大面積壞死而轉為功能低下;②壓迫正常垂體組織使其激素分泌障礙,表現為功能低下;③當直徑超過1cm時,將使蝶鞍擴大,直徑超過2cm時常向鞍上、蝶竇伸展,壓迫視交叉及視神經,引起同側偏或其他視野缺失及其他神經系統(tǒng)癥狀。

垂體腺瘤生長緩慢,發(fā)現時大小不一、小者直徑僅數毫米,大者可達10cm,由于CT及核磁共振等影像診斷技術的應用,一般都能早期診斷治療,巨大腺瘤已十分罕見。腫瘤多數有包膜,少數微小腺瘤可無包膜,不易與局灶性增生區(qū)別。腫瘤一般柔軟,灰白或微紅,有時可見灶狀缺血性壞死或出血。鏡下瘤細胞呈圓形、多角形,可大可小,在同一腫瘤內大小比較均勻。細胞排列成團狀、條索狀、片狀或乳頭狀,僅有少量間質及毛細血管將其分隔,少數呈彌漫散在排列。根據瘤細胞染色不同,過去分為以下3種:①嫌色性細胞腺瘤(chromophobe adenoma),約占垂體腺瘤的2/3(圖15-2);②嗜酸性細胞腺瘤(acidophile adenoma),約占1/3;③其余為嗜酸性細胞腺瘤(basophile adenoma)。但這種分類不能準確地反映其功能,如嗜酸性細胞腺瘤有的分泌GH,有的分泌PRL,而嫌色細胞腺瘤大部份是有功能的,現在使用特異性抗體及免疫組化技術,從功能上加以鑒別,提出了以下新的分類。

圖15-2 垂體嫌色細胞腺瘤

1.生長激素細胞腺瘤(somatotroph adenoma)約占垂體腺瘤的1/4,由于發(fā)現常較晚,因而體積較大,在電鏡下胞漿中可見直徑平均500nm的分泌顆粒,該腺瘤約一半有致密的分泌顆粒,免疫組化染色強陽性,HE切片中胞漿嗜酸性,血中GH水平增高,臨床表現為巨人癥或肢端肥大癥;另一半只有稀疏的分泌顆粒,免疫組化呈弱陽性反應,HE切片胞漿弱嗜酸性或嫌色性,并不分泌過多的GH,因正常垂體組織受其壓迫,臨床表現為垂體前葉功能低下。

2.催乳素細胞腺瘤(lactotroph adenoma)為垂體腺瘤中最多的一種,約占30%,電鏡下胞漿中多為稀疏的小分泌顆粒(圖15-3),血中PRL水平增高,在女性早期能出現溢乳-閉經綜合征,故發(fā)現時腫瘤較小。在男性及老年婦女,催乳素過高血癥的癥狀不明顯,因而發(fā)現時腫瘤較大。

圖15-3 催乳素細胞腺瘤(電鏡)

胞漿內可見稀疏的分泌顆粒

3.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瘤(corticotroph adenoma) 約占垂體腺瘤的15%,組織學上細胞常呈嗜堿性,并呈PAS陽性反應。電鏡下分泌顆粒多少不一,大小不等,平均直徑約300nm。免疫組化顯示ACTH陽性,臨床有一半病人表現Cushing綜合征,另一半卻無該激素功能異常表現,其原因可能是該瘤細胞只合成ACTH的前身,即proopiomelanocortin(POMC)。POMC在細胞內未能分解為ACTH、內腓肽及β-促脂素,因而不具有激素效應。

4.促性腺激素細胞瘤(gonadotroph adenoma)約占5%,光鏡下多為嫌色細胞瘤,分泌顆粒顯示FSH或FSH及LH,臨床性激素功能障礙的癥狀不明顯,多半由于壓迫癥狀才引起注意。

5.促甲狀腺細胞腺瘤(thyrotroph adenoma)僅占1%。

6.多種激素細胞腺瘤(plurihormonal adenoma)約占12%~15%,多數為GH細胞及PRL細胞混合腺瘤,有的呈Tm.52667788.cn/shouyi/SH細胞與上述兩種細胞分別或共同混合在一起的腺瘤,鏡下細胞染色呈多樣化。

7.無功能性細胞腺瘤(null cell adenoma)約占25%,鏡下為嫌色細胞瘤,免疫組化顯示多數細胞激素為陰性,少數細胞可含FSH、TSH及ACTH等,可引起垂體前葉功能低下。

(二)顱咽管瘤

顱咽管瘤(craniopharyngioma)約占顱內腫瘤的1.8%~5.4%,是胚胎期顱咽囊殘留上皮發(fā)生的腫瘤,腫瘤有的位于蝶鞍內,也可位于蝶鞍外沿顱咽管的各部位。腫瘤大小不一,從小豆大到拳大,瘤體為實性或囊性(單囊或多囊),囊內有暗褐色液體。鏡下與造釉細胞瘤相似,瘤細胞排列成巢,細胞巢的周邊有1~2層柱狀細胞,稍內為棘細胞,中心部逐漸變成星狀細胞。細胞巢中心部常有壞死,有膽固醇結晶及鈣鹽沉著,或液化成囊腔。囊性腫瘤的囊壁由鱗狀上皮構成。腫瘤壓迫垂體或下丘腦,可引起垂體功能低下;壓迫第三腦室可引起腦積水;壓迫視神經可引起視野缺失。

...
關于我們 - 聯系我們 -版權申明 -誠聘英才 - 網站地圖 - 醫(yī)學論壇 - 醫(yī)學博客 - 網絡課程 - 幫助
醫(yī)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© CopyRight 2006-2046, MED126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
皖ICP備06007007號
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